連續殺人魔(Serial Killer)是個嚴肅的議題,也是電視、電影的熱銷題材。從電影《沈默的羔羊》(The Silence of the Lamb)到影集《嗜血法醫》(Dexter)、《犯罪心理》(Criminal Mind)受到的熱烈歡迎,不難想見這個主題對民眾的吸引力。而連續殺人魔的鼻祖要算是英國的開膛手傑克(Jack the Ripper),我上次造訪倫敦時,參加了「Jack the Ripper Walking Tour」,當時聽聞竟有所謂的「Ripperology」(開膛手學),還吃了一驚呢!而美國更是有許多舉世知名的連續殺人魔(拜其強勢影視文化的影響),舉凡「BTK殺手」(BTK Killer; Bind, Torture, Kill)、「山姆之子」(Son of Sam)、「黃道帶殺手」(Zodiac Killer)、綠河殺手(Green River Killer)都成了編劇筆下的殺人魔原型。
The only serial killer I like.
究竟殺人魔是「天性使然」(nature; born a criminal)或是「後天養成」(nurture; made a criminal)呢?這個大哉問,多年來各界爭論不休,目前的主流看法有二:分別為部分腦神經科學家支持的「天性說」;部分神經犯罪學家則認為天性與後天皆能發揮其影響力。既然nature or nurture難有定論,某些專家於是將研究的重點聚焦在殺人魔所具備的共同特質(comment traits)。美國60年代鑑識學家(forensic scientist)J. M. MacDonald提出了「麥唐納三角理論」(MacDonald Triad; Homicidal Triad),該理論指出判讀連續殺人魔的三大警訊(red flag)是尿床(Enuresis; bed wetter)、縱火(fire-setting; fire setter)、虐殺小動物(animal cruelty; animal killer)。不過這個理論後來失去了支持度,取而代之的是行為研究學(behavioral study)提出的見解,該學科認為反社會人格(psychopath; sociopath)所具備的共同特質是「缺乏同理心」(lack of empathy),而造成無法培養出同理心的原因則是因為他們在破碎家庭(broken home)中成長;承受生理、心理的多重虐待(abuse),導致破碎的童年(broken childhood)。不過,要特別注意的是,雖然缺乏同理心是反社會人格的共同特質,但這並不意味著缺乏同理心的人就會成為serial killer喔。
留言列表